网站公告: 欢迎光临秦川艺校美术培训网!每日前5名报名即有大礼包赠送!名额有限,赶快咨询报名吧!咨询热线:18503290576
咨询热线

0311-66178689

ANSWER QUESTIONS

| 问答资讯 |

粤沪百年美术“再续前缘”

时间:2025-10-15  点击量:
更多


  粤沪百年美术“再续前缘”
 

  作为“第二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”和“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周”的重要组成部分,“其命惟新——广东美术百年大展(2025上海)”10月18日将在上海美术馆(中华艺术宫)拉开帷幕。本次展览规模盛大,汇集从近现代到当代的超350位岭南美术名家、约800件(套)精品力作,以七大主题板块与三大特别专题交织叙事,向观众全景式展现广东美术的百年精品佳作与革新历程。
 

  本次展览登陆上海,既是对粤沪两地艺术交融历史的系统梳理,也为当下两地艺术界搭建了对话平台。随着展览开幕式进入倒计时,广东美术将为上海观众带来怎样的“粤味”体验?广东美术馆馆长、总策展人王绍强接受南方日报独家专访。在他看来,本次大展构建“地域互动”与“时代响应”的研究框架,揭示画派发展的跨地域关联性,无论在学术研究或公共教育方面,都将为中国未来美术策展研究提供生动的启示。
 

  文脉溯源▶▷
 

  百年美术实践构建“广东范式”
 

  自2017年启动以来,“其命惟新——广东美术百年大展”已在北京、广州、深圳、香港多地成功举办,逐渐成为影响广泛的展览品牌。以经典作品为载体,上海站展览将如何创新呈现广东美术现代化历程?令人期待。
 

  “‘其命惟新’是广东美术回应时代需求的主动选择。广东以持续百年的实践构建起中国美术现代转型的‘广东范式’,成为推动中国美术现代化进程的核心。”王绍强介绍,本次展览将从历史脉络、实践成果、精神传承三个维度,以“七大主题板块+三大特别专题”构建全新叙事,重新定位广东对中国美术现代化的进程贡献与地位,无论作品规模、数量或丰富性上都有所提升和完善。
 

  本次展览分为七大主题板块:“勇立潮头——洋画运动在广东”回溯广东作为中国洋画运动策源地的历史贡献;“艺术革命——岭南画派与国画研究会”深入探讨两大艺术群体的理念碰撞与革新实践;“匕首投枪——新兴木刻运动及漫画”聚焦广东艺术家以艺术为武器的抗争精神;“激情岁月——为人民服务 为时代讴歌”呈现新中国成立后广东美术工作者扎根生活的创作热忱;“开放变革——改革开放中的广东美术”展现广东美术走向繁荣和多元发展的新时期;“百花争妍——创新创造 再筑高峰”彰显新时代广东美术的多元繁荣;“风起南方——当代艺术实践”则聚焦当下广东艺术的前沿探索。
 

  作为上海站展览的新增内容,“风起南方——当代艺术实践”涵盖实验水墨、跨媒介装置等多元形式,展现广东当代艺术对传统的突破与创新。“从‘折衷中西’的国画革新到多元媒介的实验探索,广东美术始终以开放姿态回应时代变革。这一板块将有助完整呈现‘其命惟新’精神的传承脉络。”王绍强说。
 

  本次展览还首次将“从广州出发——广州三年展文献展”纳入特别项目。作为国内持续时间长、影响力广的当代艺术展,“广州三年展”堪称广东当代艺术发展的关键缩影。王绍强表示,展览以文献形式回顾“广州三年展”的发展历史,有助实现广东“在地性探索”与上海“国际化视野”的互补,共同为中国当代艺术发展注入活力。广东美术素有扎根现实、聚焦时代议题的深厚传统。
 

  八年来,“其命惟新”的精神也为广东美术当代创作提供源源不绝的动能。王绍强进一步透露,《大美天山》《盛世珠江》等多幅广东近年主题性创作的新作、大作,将在上海美术馆(中华艺术宫)集体“上新”。它们与前辈名家的作品同台并置,清晰勾勒广东主题性美术创作的探索之路。同为特别项目的“山月常明——关山月个案研究”“松风三境——黎雄才个案研究”,则让百年大展的学术深度得到进一步提升。
 

  “我们脱离过去岭南画派研究聚焦‘风格史’的局限,转而以‘艺术家与时代互动’为核心切入点,将更好揭示岭南画派扎根现实的创作传统,推动研究走向立体深化。”他补充道。
 

  粤沪对话▶▷
 

  从“历史溯源”走向“当代共振”
 

  百年以来,粤沪两地艺术始终保持密切的双向互动,留下诸多深刻的历史印记。本次展览也通过历史文化溯源,为粤沪两地的美术交流找到新的支点。
 

  1912年,“二高一陈”在上海创办《真相画报》、设立审美书馆,成为粤沪近现代美术交流的重要起点。林风眠沪上求学、关良执教上海美专、赵兽与决澜社彼此呼应……粤沪美术交往的一幕幕生动印记,都通过百年大展得到充分呈现。
 

  “我们打破地域画派‘孤立叙事’的局限,通过‘历史溯源+当代共振’双轨叙事展现‘双城对话’理念。”王绍强表示,作为广东美术、乃至中国美术现代转型的“重要策源地与交流枢纽”,上海不仅为岭南画派传播革新理念提供了国际化平台,更以开放生态接纳粤籍艺术家,使其中西融合探索获得生长土壤,海派艺术家的跨海互动,也为岭南注入多元养分,成为连接南北、贯通中西的艺术桥梁。
 

  “其命惟新”的精神也让岭南画派与海派血脉相通。在王绍强看来,他们均以“破传统桎梏”为使命,拒绝墨守成规,积极吸纳外来养分。两者对中国美术现代化路径的探索则各有不同:海派走“传统革新与世俗融合”之路,侧重传统笔墨的创造性转化;岭南画派则践行“中西折衷与现实介入”路径,强调写实技法的体系化革新。他进一步指出,粤沪美术的历史互动,不但印证地域文化在交流中共生的发展规律,也为当下区域文化协同发展提供艺术范本。
 

  本次展览举办也将为粤沪两地艺术对话开辟多重新空间。岭南经典与数字媒介的深度融合成为展览一大亮点。国庆中秋假期,“苏州河光影秀”的举办吸引市民游客争睹百年大展经典作品风采。林风眠《青衣仕女》、陈永锵《鱼跃图》、关良《三打白骨精》……岭南笔墨将苏州河上点染成一幅幅生动画卷。
 

  王绍强认为,“其命惟新”不仅是历史理念,更延续为当代科技与传统的融合实践:“我们以AI与动态投影技术构建沉浸式场景,用熟悉的城市空间消解地域艺术的陌生感,形成海派地标与岭南艺术的跨时空对话,开创传统艺术现代表达新路径。”展览期间,展厅内还将打造300米文献时光长廊,彰显广东美术参与社会进程的轨迹;设置岭南非遗体验区,让观众通过广东早茶文化、文创产品多维度感受岭南文化生活;配套“岭南遇见海派”主题活动,为观众提供丰富观展与参与体验。
 

  与此同时,主办方还将举办12场次“岭南文化名家大讲堂”,邀请粤、沪、江、浙专家学者围绕主题讲座跨地域对谈。“广东以扎根本土的实验性实践提供鲜活创作样本,上海则凭借国际化平台优势扩大成果影响力。”王绍强期待,通过本次展览的举办为粤沪百年美术“再续前缘”,两地可通过构建常态化学术交流机制,建立跨区域馆藏资源共享体系,共同推动中国美术的现代转型。
 

  南方日报记者 杨逸 通讯员 曾睿洁 刘丹妮
 

  粤沪百年美术“再续前缘”


石家庄画室,石家庄美术培训学校,石家庄美术培训班,学美术哪里好-秦川美术艺术中心,地址:石家庄市正东路与建设大街交口(市图书馆南邻)   电话:0311-66178689    Copyright © 2002-2011 秦川乐器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   
技术支持:秦川网络运营部[秦川网络运营部]   ICP备案编号:冀ICP备06013357号-16   统计代码放置
网站地图(百度 / 谷歌
这里是您的网站名称